2024年元旦,我的第三个创业项目-读书会,基本到达瓶颈,不可能增长了。
新年当晚,我收到了合伙人发来的新年祝福:关关难过关关过!
处在情绪低位的我也回复了他:事事难成事事成!
当时的我已经下定决心进入互联网,成为知识博主。
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很正确。
一年不到,我们成功涨粉20万,“读书的Harry”这个IP被建立了起来,也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产品—业余时间俱乐部,业务也开始向海外拓展。
转眼即将进入2025年,这是我的第四次创业,有很多想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和经验。
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带着大家一起成长,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时代,找到自己的方向。
消费模式已经改变,”无脸公司“的时代已经结束
忙于创业整整一年没有休息,于是在我的「业余时间俱乐部」第2期结束后,我决定去环球影城玩一趟。
(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我的英文名为什么叫Harry了吧?)
到了哈利·波特园区的霍格莫德村,我惊讶地看见很多游客排长队买了50块钱一杯的黄油啤酒,然后拍照打卡。
我往旁边一看,垃圾桶上有很多杯根本就没有喝完,甚至有的只喝了一口。
一开始我已经足够震惊了,后来发现其实这只是小场面。
到了”蜂蜜公爵“和”奥利凡德“(《哈利·波特》小说中出现的商店),我看到很多年轻人排队买49块的棒棒糖、89块钱的比比多味豆和369块钱的魔杖。
它们都是小说中出现过的商品。
换作老一辈人,可能得说现在的年轻人垮掉了,简直把钱往火里扔。
然而这也让我开始不断思考:
很多传统厂商做出来的产品既便宜又实惠,却正面临激烈竞争甚至亏损;
而另一面,像迪士尼、环球和好利来这些拥有IP或者玩IP游戏的公司却赚得盆满钵满。
其实不是年轻人垮掉了,是这个时代的消费业态已经完全改变了。
在未来,不管是就业还是想要创业,我们都应该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市场。
一切都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。
记得小学门口有家面包店,我每次放学都嘴馋,想吃它家那种几块钱一个三明治。
那时家里没有太多钱,我一周只能买两次。
那家面包店在我们当地非常有名,但后来就被爱达乐和好利来取代了。
爱达乐最先在我们本地代替这家店。
因为爱达乐将面包的烘焙房安排到了每一家门店,现烤现卖。
不再是以前通过工厂预制好统一配送,面包就非常的新鲜,大家也更喜欢吃。
随着时代发展,人们的收入也提高了,即使价格更贵,但是人们还是会选择爱达乐。
好利来就更厉害了,它开始和各种品牌联名,卖大几十块钱的面包。
而原来的那家面包店,其实它什么都没做错,但是它输了。
记得有一次和家人聊天时谈到,现在喝白酒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,未来五粮液和茅台会不会基本没有人喝了。
我说喝应该还是有人喝的,但是估计以后市场份额会面临很大的问题。
因为当年轻人不再追捧这个东西的时候,它就不可能再有那么大的市场。
这是为什么茅台想要和瑞幸联名的原因之一,其实就是想要打入年轻态的市场。
很多中老年人喜欢玩古玩、字画、邮票和翡翠,觉得收藏价值高,未来是财富。
而这些东西以后几乎没有任何年轻人追捧了,没有传承,就意味着会失去价值。
曾经律所团建,让几个年轻律师负责准备些礼品。
于是他们给每个人买了一个泡泡玛特的联名盲盒,那些五十多岁的老律师拿着直皱眉。
年轻人不喜欢古玩字画,喜欢泡泡玛特、哈利·波特和小马宝莉。
未来会越来越朝着IP化的方向发展,人们更喜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,一个个鲜活的人。
不同于几十年前,很多领域不再是产能不足,而是需要高质量发展。
你需要有IP才能将产品成功营销出去,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。
如果就事论事的去卖这些东西,你就只是像在做销售一样,没有人会喜欢看这样的内容。
人们喜欢有故事的品牌,喜欢看有影响力的博主,看他们推荐什么样的东西,再决定购买。
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像雷军、周鸿祎这样的互联网大佬都需要亲自下场拍视频、做帐号的原因。
因为“无脸公司”的时代结束了,未来人们更看重的是一个公司背后的故事和品牌价值。
之前看一个人发帖子抱怨说,现在的钱都被博主给赚走了,一个博主的收入能抵得上普通人好几年的工资,觉得博主很可恶。
但实际上这个是由经济发展决定的,现在的人们都使用互联网,都看抖音、小红书、B站。
那么所有的资源自然就会向这些领域倾斜,而拥有注意力杠杆的博主自然就能够创造更大的收益。
未来的消费业态在改变,我们也应该跟着改变。
如果没有自己的IP,你就很难在未来获得竞争力。
人们需要故事,需要有温度的个体。
想要让大家愿意为你支付溢价,而非陷入内卷竞争的循环,你需要拥有别人所不具备的个人IP。
多找自己的原因:关于流量数据与人生的思考
之前一位朋友也在做自媒体,想向我请教。
我问他现在做得怎么样了。
他告诉我说:”现在正在做抖音,我打算先跟1万个人互关!“
我惊呆了,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。
他回答到:”这样就能够有1万的基础粉丝,就能更好地起号了。“
我说:”这是谁告诉你的奇技淫巧?“
他告诉我是一个抖音博主说的。
我去一看,原来这个博主教别人做账号是为了卖ta的补光灯和手机支架。
之后这位朋友又告诉我,他怀疑自己的账号被限流了,一直没有人看。
我的合伙人在清华大学学的是人工智能专业,我就账号和推荐算法的事和他探讨了许多次。
他告诉我推荐算法本身有非常多的权重,这些权重组合起来已经到了人无法理解的地步。
所以人是无法通过所谓的“破解算法”来获得流量的。
也就是说,任何企图告诉你调整几个单一的变量(比如先互关1万人)就能够获得流量的人,要么是在骗你,要么就是在自欺欺人。
算法会综合考虑点击率、用户留存、互动等多个维度,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技巧就能获得持续的流量。
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内容做好,尽你所能做到最好。
很多人账号没有做起来,就会诉诸于很多捷径。
想要通过互关,或者买粉丝、流量等方式来提升播放量,从而转粉;
或者账号没有做起来就怪是平台的算法变动了、平台有意限自己的流。
任何向我提出这些想法的人,我都会先看ta的账号,无一例外,全部都是自己的内容做得一塌糊涂。
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生活。
很多人遇到挫折或失败时,就会推脱是周围环境的问题、家庭原因、老板的原因、伴侣的原因,但就是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。
这也导致他们永远在抱怨,但就是不愿意花时间来改进自己,实现自我成长。
于是他们的人生就像是内容低质的账号一样,永远都不可能实现飞跃。
就像瑞·达利欧在《原则》当中提到的那样:
如果你的头脑足够开放,足够有决心,你几乎可以实现任何愿望。
不要让痛苦妨碍进步。
不要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任何人,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从别人身上找原因,你可以逃避问题。
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你可以解决问题。
拥抱不确定:自由职业是未来的趋势
今年成功从法律人转型成为了全职博主。
我自己对于这个选择算是非常满意了。
但是每到过节,需要和亲戚一起聚餐的时候,我都发现一个问题:
大家特别喜欢问我现在的工作。
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有点犯难,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解释。
我跟他们说我已经没做法律行业了,改做自媒体了。
一些老人问我自媒体是做什么的?在哪个单位?我说我没有在单位。
他们说原来是在私企。我说也没在私企。
他们说你当个体户了吗?我说我们年轻人一般习惯叫主理人。
这时对面往往就没话说了。
其实我的收入已经超过当时在律所打工的收入了,但我不想提这个事。
记得看过马斯克的一次采访,他提到如今信息的消费速度仍然快于生产速度。
很多人觉得现代社会已经信息爆炸,但实际上优质信息仍然非常少。
只要拥有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,你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。
很多人老是喜欢提”人人自媒体的时代已经结束“,但我丝毫不这样认为。
相反,我认为属于个体的互联网时代才刚刚到来。
因为互联网上不仅优质信息很少,而且人的注意力弹性是很大的,新增加的优质信息,人们完全能够很轻易地消费完成。
而且,优质内容的稀缺性和人们对互联网内容的需求,还会因为当前的经济形势而进一步加剧。
在经济去杠杆化的时代,每个劳动者承担的债务在不断增加,而且债务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增长。
人们不得不工作更长时间来还债,可支配时间变少。
这种情况下,空闲时间本来就少,相比于参与其他活动,人们更倾向于直接消费互联网内容。
人们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多。
因此,市场的空间会不断地扩大,自媒体创作者将会有更广阔的天地。
虽然现实听起来很残酷,但请提前认清这一点。
根据SignalFire的数据显示:
目前全球有5千万的内容创作者,自由职业者已经占到劳动力的46.6%;
创作者经济规模也将从2500亿美元,增长到2028年的4800亿美元,即将翻倍增长。
我们没有错过机会,我们正赶在了这个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前夜。
只是因为全球正站在一个转型期,因此很多人的思维方式还没有调整过来。
就觉得想要获得收入,就一定要加入一个单位或者依靠一个公司。
但在这个时代,你是否依靠某一个组织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。
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互联网的各种工具和资源来获得注意力杠杆,成功地实现产品的构建与销售。
未来是个体互联网时代。
许多领域都是大公司难以涉足的,因为它们的规模和运营成本成为了限制。而这些领域恰恰是个体和小团队可以轻松进入的。
并且这些领域的市场份额也一点都不小,对于个体来说,实现可观的收入,甚至财富自由是完全可行的。
在纳西姆·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一书中提到,社会中经常发生混乱和意外事件,但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,总是认为未来会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。
因为人的本性害怕不确定,害怕未知。
这导致许多人死守着他们脆弱的安全感,拒绝改变。当变化真正来临时,他们毫无准备,最终被现实狠狠地击打。
只有在不确定中才会诞生机会,只有在不确定中才可能抓住机会。
2025年,我将再推出2-3个产品,包括自己的效率工具和写作训练营,继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。
这是我今年3个最重要的思考:
消费模式已改变,IP至关重要;
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强者从不抱怨环境;
拥抱不确定,与混乱共舞。
希望能够和大家一同进步,在混乱中攀登,寻找方向!
👇如果你喜欢阅读这篇文章,欢迎分享给朋友们!或者,欢迎点击这篇文章上的❤️按钮,让更多的人可以在Substack上阅读与成长。
从短剧的爆火来看,债务已经压得大量的人为了短期利益而去延长工作时间,人们只能在短期的闲暇、睡前的空虚之中获得一些精神鸦片。
这种机制上的正循环,正反馈会促使:更触发情绪本能反应的、简单粗暴的作品做出来。本质上是收割廉价的注意力、起量。【我自己也会看搞笑的短视频,没有批判的意思】
我一直都很喜欢看B站10分钟以上的视频,不仅听喜欢的UP主侃大山,还顺便对某些东西有了初浅的兴趣与认识。【我就是因为某些UP主讲了一期塞浦路斯天主教故事,然后去看的奥斯曼历史】我是很愿意为了这些精品内容和知识付费的。但这样的人都是少数。
质量越精良,成本越高,导致从商业上无法维持平衡,估计只有极少数的像“食贫道”这样的能赚钱吧。只有达成某种娱乐与意境上的平衡才能做到吧,就有点像诺兰拍的电影那种。
认真读了,感谢分享!